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
信息详情
深山里走出来全国“技术尖子”------记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07级焊工7班学生薛利欣
作者:曹克顺 发布时间:2014-06-13 13:31:40

 “要想取得成功,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,才能够征服自己。”——引自薛利欣日记

   他,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娃,短短几年光景,靠国家助学金资助,也凭着自身不懈的努力,最终在全国技工学校专业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了个人第二名,成为华夏大地上技工学校学子中屈指可数的技术尖子。
   此时此刻,笔者禁不住仔细地打量着这位坐在对面的小伙子:个头不高,白皙而稚气未脱的面容,配上那副黑框眼镜,益显柔弱和文静。若不是彼此早已熟悉,我实在不敢把眼前这个大男孩与自己笔下的传奇版故事划上等号……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山沟里走出来的穷孩子
    1991年出生的薛利欣,从小生长在山西省临县的一个穷山沟里。
    临县地处山西吕梁地区,是全省排前几位的贫困县,那里土地贫瘠、十年九旱。3孔黑乎乎的窑洞里住着一家6口人,屋里除了几床旧棉被,几件破旧的家具以外,几乎找不到什么值钱的物件了。年幼的薛利欣为了求学,每天天不亮就起身,沿着陡峭的山路步行十几里,才能走到学校。放学以后,他总是把书包一放下,就到地里帮父亲干农活儿。
    也许正应了京剧样板戏中一句人们熟悉的唱词: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。上了中学的薛利欣已经非常懂事了,每逢学校放假,他总是急急忙忙赶回家,为的是多帮父亲干点农活。曾经当过兵的父亲,如今再也看不到从前那健壮的肌肉,两鬓已初现白霜,可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和4个孩子的学费,依旧起早贪黑地在黄土地上“刨食”。薛利欣,这个刚刚十六七岁的孩子,每每扛着七十多斤重的麻袋,里面装着从地里收获的玉米、山药蛋,头顶着火辣辣的日头,一趟又一趟地扛到两百米开外的公路边,装满一车后运回家。到家后顾不上喘口气,抄起水桶扁担到一里路以外的沟底挑水,回家后天早已大黑了。“如果不是后来考上太重技校,我也许一辈子见不到省城是个啥模样。”说这话时,薛利欣腼腆地笑了。
     2007年来到太重技校(即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,以下简称太重技校)后,薛利欣与其他贫困生一样,享受到国家资助的每学期750元助学金。或许在那些“富二代”孩子们眼里,这些钱甚至还不够他们的一顿饭钱,可对薛利欣来说,这就是铸就他一生前途和事业的基石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技校里走出来的三好生
    笔者认识的一位技校老师,他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这些年我教过的学生中,大凡从乡下来的农家孩子几乎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:“一是节俭,二是吃苦。”这两个特点在薛利欣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。
    薛利欣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,连上他姐弟4人都在学校读书,父母亲肩头的生活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。除了学费以外,家里支付给每个孩子每月生活费是200元,4个人全一样。为了节约开支,他不得不事事精打细算。一个月200元,分解到每个星期的消费,必须控制在50元以内。也就是说,除了购买必要的用品外,每天的伙食费不能超过6元。开饭时间到了,学校餐厅里飘荡着诱人的香味,让人直咽口水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点菜时,自然少不了红烧肉、丸子汤,喝矿泉水,可这一切都与薛利欣无缘,他经常是几个烧饼加上一小包榨菜,外加一碗白开水,就是一顿可口的便餐。有时候中午吃一碗4元钱的素面,对他来说已经算是很“奢侈”了。至于同学们普遍爱吃的“肉菜盖饭”,因为每份需6.5元,他压根儿不敢问津。他的衣服,除了学校发的校服外,全身上下都是哥哥姐姐替换下来的旧衣服。
    穷则思变,穷,更能够励志。通常情况下,志在顶峰的人是不会在平地上停留的。这个“志”,是一种力度,是内在的力量。日子的艰苦和经济上的拮据,曾一度使他产生了自卑感,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奋发努力的勇气,坚定了自己不甘落后的志向。班里每周大扫除,他总是抢最脏最累的活儿干;学校组织学生劳动,他利用午休时间搬砖,一次搬6块,来来回回几十趟,全身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;上课时他专心致志听讲,认真作笔记,回到宿舍后再挤出两小时,把一天的知识重新进行消化……由于成绩优秀,他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,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。他没有自满和骄傲,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,离不开亲人、老师和社会的关怀。他忘不了两个姐姐省吃俭用省下点钱经常给他买日用品;忘不了班主任赵秀仙老师牺牲午休时间为他缝补衣服;忘不了在他生病期间老师们把药品和营养品送到他的床头;更忘不了学校领导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……
    任何成功,都是孜孜不倦、艰苦追求之后的结果,世上绝对没有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丰硕成果的便宜事。薛利欣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,操作技术在一年年提升。他不仅在理论上精通了《焊工工艺学》、《机械制图》、《金属材料学》、《热处理学》等多门专业学科,还在学校实训中心熟练地掌握了手工焊、气保焊、氩弧焊、气割等操作技能。他的成绩在诸多同学中脱颖而出,技术熟练程度更是有目共睹。
     毅力,是巨大而神奇的雕刻刀,只要你牢牢地握住他,便能在人生的坚石上,刻下卓越的痕迹。2010年6月,经过层层选拔后,薛利欣荣幸地被技校确定为参加“山西省第七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”的选手。距离比赛日期只有3个多月了,分分秒秒都十分宝贵。时至今日,他仍然清晰地记得两年前那段汗水与意志交织的岁月:“那些天,我迎来了一生中最紧张、最繁忙的日子:清早6点起床,7点到12点是理论培训;下午两点到5点半实际操作训练;晚餐后从6点半起直到凌晨两点继续训练;回到宿舍后,别人倒头就睡,我还要继续学习一小时,把一整天的训练结果重新总结,过过‘筛子’,这样才能睡得踏实。”“那你每天夜里只睡3小时,精力上哪能支撑得住?”“不,中午抓紧时间还有俩小时午休,这样算下来,虽然累点,但咬咬牙也还能挺得住。”
    训练异常艰苦。校园里早已堆放了一摞摞各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钢板,供学生实习之用。选手们首先要把整块的厚钢板用气割切割开,然后抬到车上,运往实习基地。“说实话,这些孩子们真的挺懂事,薛利欣他们在操作训练中很懂得节约,凡是钢板、钢管等训练材料,一直到剩下很小很小为止,焊条也是直到剩下不足一寸不能再用为止。”一位实习基地的老师如是说。
    火一般的日子燃烧着青春,闪耀着生命的光华。距离大赛的期限只有最后5天了,学校宣布停止训练,以恢复精力和体力。按说这5天时间应该好好地放松放松了,可薛利欣却舍不得把时间“糟蹋”了,即使是躺在床上,他也没有半点睡意,闭上眼睛把这些天来所学、所练的一切全部“过电影”,决不留下半点纰漏。
     这一天终于来到了。
    十月,秋高气爽,“山西省第七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”的赛场上,争夺异常激烈。薛利欣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出色的表现,一举夺得了此次大赛焊工中级组个人第二名。仅仅两个月后——2010年11月8日,他又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第三届技能大赛,一举荣获个人第二名,并被授予“全国雏鹰奖”荣誉称号。
       
三、工厂里走出来的“新生代”
   

      掌声、鲜花、电视台记者采访,数不清的荣誉接踵而来。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、人社厅厅长张健亲自到机场迎接凯旋归来的健儿,并与薛利欣亲切握手,勉励他继续努力,争取再创佳绩。
    此时的薛利欣,已经不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孩子了,生活的磨砺使他具有了成年人一样的冷静。他没有丝毫陶醉,人生追求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。大赛一结束,他就根据学校“强化动手能力,深入车间一线”的安排,来到太重集团公司轧钢焊接厂装焊工部,从事焊接操作的顶岗实习。此间,他和师傅们一道参与了太重“三大重点工程项目”之一的“万吨水压机全套设备”与7000吨铝合金挤压机的开发生产,他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,工人阶级身上的优秀品质深深感染着他,为他日后找准人生的坐标奠定了坚实的根基。
     2011年12月20日,是薛利欣永远难忘的一天。这一天,薛利欣光荣地被太重集团正式录用,成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。他深深感谢党,感谢社会的厚爱;他感谢母校领导和老师们长期以来为他付出的心血;他更感激人民政府几年来对他的资助,才使他有了今天人生的起步……
    一转眼半年过去,薛利欣在车间里成为一名大伙儿公认的技术骨干。一位资深国际高级焊接师这样评价道:“他不仅活儿干的快,而且质量件件堪称一流,他不愧是我们新生一代工人阶级的典型。”
     太重技校自打成立起,60余年为我国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20000余名高级技术人才。所不同的是,今天从这里走出来的毕业生,远非老一辈工人可比:他们不但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,更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烈的创新精神。就凭这一点,他们被誉为工人阶级的“新生代”是当之无愧的。在薛利欣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,而是整整一代人的进步;我们看到的是祖国的未来,是中华民族的希望!
    “对我们青年人来说,最要紧的不是能力的高低,而是有没有自己的理想。”采访结束时,薛利欣留下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。
    是啊,长江后浪推前浪,江山代有才人出。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中的太阳,他能够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。我们从薛利欣成长的故事中,所揭示的不正是这个并不深奥的答案吗?

在线客服1: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商务客服: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服务时间:
9:00-18:00(工作日)